以新供給主義推進深層次改革
|
“70后經濟學人兩會銳觀察”之三
|
|
2013-03-07 作者:滕泰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改革”成為兩會關鍵詞。接下來的問題是:改什么?如何改?就經濟政策取向而言,我們認為,“新供給主義”政策是推動當前中國經濟改革最有力的武器! 經歷了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之后,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部環境發生了諸多變化;仡欉^去幾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凱恩斯主義”和“貨幣主義”被奉為圭臬。每當經濟增速有所下滑,凱恩斯主義就會影響日甚,政策拼命“踩油門”;每當通脹有所抬頭,貨幣主義的影響就會增強,政策拼命“踩剎車”。每一輪“踩油門”都不可避免地造成產能過剩、銀行不良資產和地方債務增加;每一次“踩剎車”,則造成許多中小企業倒閉、高利貸泛濫甚至股市暴跌。如此循環往復,造成投資與消費的不平衡愈演愈烈,民營企業受到擠壓,經濟周期越來越短、越來越顛簸,結構性矛盾則不斷激化。 更重要的是,多年來的總需求管理政策,忽視甚至傷害了中國經濟長期有效供給能力的形成,壓抑了經濟長期增長的潛力。因此,當前應將經濟政策著眼點從總需求管理轉移到供給管理,并將重點放在破除供給約束,促進各類生產要素充分流動。充滿活力的勞動力群體、有效配置并高效運用的資本和資源、不斷進步創新的技術和合理的制度安排等要素的供給,才是經濟增長的不竭源泉。 從供給出發的經濟政策在國內外均有過成功的實踐。上世紀80年代,里根和撒切爾采取一系列供給主義政策,聯手帶領全球經濟走出危機;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更是供給變革帶來經濟巨變的經典案例。 然而,當前中國經濟總體仍然是傳統產業產能過剩,新興產業供給能力的形成受到極大抑制,因而不能簡單照搬傳統的供給主義政策,也應回避傳統的政府主導的產業政策,而應制定和實施富有創造力的新供給主義政策,形成“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環。 為了建立新供給創造機制,新供給主義政策主張主要圍繞解放供給約束,包括資源約束、資本約束、技術創新約束和制度創新約束、人口數量及流動約束,讓人口、制度、資本、資源、技術等五大財富源泉充分涌流。 所以,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政策主張包括:研究和調整人口政策、改革戶籍制度、促進勞動力流動、大規模減稅、減少行業壟斷和行政干預、破除資源資金等要素價格管制、促進市場化和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等。 當然,新供給主義不等同于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要求政府完全退出市場經濟,回歸守夜人的角色。而新供給主義要求政府先把多年來實施計劃經濟、凱恩斯主義干預所遺留的供給抑制因素全部革除后,方能逐步退出。也就是說,政府仍然需要在解除供給約束、解放生產力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必須置于嚴格、透明的制度約束之下。 由于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所提出的諸多改革舉措直指中國經濟深層次矛盾,因此新供給主義是天然的改革理論。我們相信,采納以“解除供給抑制、深度挖掘經濟增長潛力”為核心的新供給主義經濟政策,中國經濟仍有望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保持速度較快、質量更高的增長。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