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企業家陳德源迄今經歷了三次事業大轉型,盡管每次轉型時都不被人看好,甚至讓人覺得有些“荒謬”,但最后他都能贏得掌聲。如今他終于確定了人生的終極目標:努力做一個合格的綠色環保企業家。 1978年,陳德源從香港浸會學院社會學系畢業,進入了香港政府。陳德源當時主要負責社區工作,他覺得那時是一個新的社區文化建立的關鍵時期。兩年后,就在大家認為他政途光明的時候,他卻選擇了離開。 1980年,陳德源棄政從商。一夜之間他就從工作穩定體面的政府官員變成了“餐館”的打工仔。這個“餐館”就是當時香港赫赫有名的珍寶海鮮坊,董事長是澳門首富、“賭王”何鴻燊,總經理是曾經的華人首富、“鉆石大王”鄭裕彤。在這樣兩個人物手下當差,沒有點真本事是吃不開的。當時陳德源的職位是公司首席行政主任,4年間,他把酒店管理得井井有條,人均收入增長了近10倍。 看得見、摸得著的光明前途就在眼前,陳德源卻第二次選擇了離開,開始自己做生意。陳德源的第一筆生意就是為興建深圳富臨酒店融資3900萬美元,從中賺到了屬于自己的第一桶金——20萬美元。前兩次轉行,陳德源都沒有做長,他只當是一種經歷。第三次,卻成了他的終身事業。 陳德源隨即成立了嘉漢林業國際有限公司。1994年,他在廣東河源承包了一片荒山,開始了大規模的營林造林,這在當時被看作是中國民間資本進入林業生態建設的第一槍。也是從那時開始,陳德源這一“敢為天下之先”的舉動在歲月的年輪中進入了歷史的放大鏡被隨時檢視…… 陳德源認為,工業迅猛發展是好事兒,可是否能夠持續性發展遲早會成為一個大問題。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索取不可能沒有窮盡。森林,是人類向大自然最方便攫取的資源,而用人工林替代天然林滿足人類對森林資源的需求一定是大的發展方向。 在當時,這個理念即便聽起來有那么幾分道理,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太超前了。很多人不理解,覺得陳德源簡直是瘋了傻了,花那么多錢去買荒地、種下不知道要多少年才能長大的樹。 但是事實證明陳德源當時的決定頗具遠見。1998年中國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洪澇災害,長期以來森林資源過度消耗而引起生態環境惡化的現實沖擊著政府決策層的神經。于是,黨中央、國務院從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做出了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的重大決策。隨后,包括重點地區以速生豐產用材林為主的林業產業建設工程等六大林業生態工程也在全國各地陸續實施。 而陳德源在中國的筑綠行動要比舉國林業六大工程的啟動早了四五年。從1994年種下第一棵樹開始,陳德源已經成為筑綠中國的典型人物,有媒體稱他為“民間投資林業第一人”。 1995年,陳德源的嘉漢林業國際有限公司在加拿大多倫多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1996年,隨著嘉漢的第一棵樹苗在河源入土,陳德源的筑綠大業也正式在中國大地鋪開。16年來,陳德源領導著嘉漢在廣東、廣西、江西、江蘇等地營造、管理及合作人工林面積已超過80萬公頃。 企業成功后,陳德源的綠色環保夢初見雛形,但他又“迷”上了生態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播力。一個文化人的綠色生態情結恰恰和生態文明相切合,也正是在這種文化向心力的作用下,陳德源為傳播和倡導生態文明慷慨解囊,詮釋著一位普通中國有識之士的社會責任意識與擔當。 2011年8月,陳德源贊助了在西安舉辦的首屆德源杯全國綠色動漫大賽頒獎典禮。在獲獎的漫畫中,陳德源最喜歡其中一組漫畫:第一幅是茂密的森林,第二幅是森林被全部砍伐之后的荒蕪,第三幅是城市中林立的高樓大廈,第四幅是城市在森林中,高樓被綠樹包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他認為這是一個辯證又科學可持續的理想模式,城市化不能拒絕綠色,而綠色更不能排斥城市化,應保護與發展同時進行,相輔相成。 陳德源一直秉承這樣的理念: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持續繁榮,這樣的文化倫理需要一個載體去承載,而可持續發展的林業全產業鏈正是一個重要的載體。 “下半輩子,我仍然要通過打造和諧完善的林業全產業鏈來實現我的綠色環保夢想。”陳德源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