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9月25日)上午,中國國際交流中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召開第三十九期“經濟每月談”會議,主題為“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鄭新立在演講中表示,把社會資金引入到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市化的同步推進,現在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鄭新立表示,根據上一次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經驗,當前我認為我們面臨的挑戰也能夠轉化為轉方式、調結構、穩增長的機遇,關鍵是要盡快地確定擴大內需的重點,要運用計劃、財稅、金融三大調控手段,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形成拉動經濟增速止跌回升的強大合力。針對當前中國經濟“穩增長”的目標,鄭新立建議,吸引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現代化建設,現在加快農業現代化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機遇。 鄭新立表示,社會資金大量富余,都在那兒尋找出路,如果允許社會資金投入農業現代化,就可以大大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另外對于優質綠色農產品需求旺盛,這三個條件成為農業現代化千載難逢的機遇。只要我們運用政策,引導社會資金投入到農業現代化,就能夠實現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業現代化的同步推進。 同時,鄭新立介紹稱,在岳陽市的華容縣一個糧食產區看到了一個現象,感到非常興奮,這個村子有70多戶,一共800畝水田,全村的地現在都集中讓黨支部書記給種,黨支部書記就變成了全村的佃戶,一畝地一年是轉包費700塊錢,勞動力出來愿意給打工也可以,一個工一天是130塊錢,不愿意在當地打工的到城里去打工也可以。我們算了個帳,如果兩口子到城里打工,一個人現在平均的農民工收入是一年25000,兩個人一年是5萬元,家里土地轉包費7千塊錢,加在一起是將近6萬元。就是國家統計局規定的中等收入家庭的下限,中等家庭收入年收入是6—20萬,不在家種地到城里打工很快就可以進入到中等收入家庭,所以把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了。這個黨支部書記種了800畝水田,一年種兩季,購置了全套的農業機械,大棚育秧可以提前半個月,畝產可以提高5%,所以現在把社會資金引入到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市化的同步推進,現在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此外,鄭新立還指出,從世界上來看,所有的現代化國家,也就是說擺脫了中等收入陷井,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的國家,城市化率都在70%以上,我們現在城市化率只有50%,農業勞動力還有2億8千萬人,一人只能種6畝4分地,如果這個狀態不改變,我們想走出中等收入陷井進入高收入行列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加快農業的現代化,加快農業勞動力向非農轉移,就需要我們把社會資金引導到農業現代化上來,因為農業現代化需要大量的資金,靠財政的投入不行,財政投入只能作為誘導型資金,靠農民自身的積累也不可能,所以農業的收入本來就比較低,只能制定一個政策,引入社會資金,加快農業現代化,培育加強農場、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