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歌正唱蓬江韻,兩閣三宮古色香,橋上笠翁皆醉倒,欣然夜景當蘇杭”。詩中描繪的濯水古鎮,坐落在黔江東南角。穿境而過的阿蓬江與烏江、酉水一起成為溝通三峽地區和江漢平原的重要通道。走在濯水老街,400多米長的主道由青石鋪就,老街兩邊矗立著依河而建的土家吊腳樓群。“深徑繞院庭軒幾分滄桑猶存一院堅貞氣,敞廳留歲月累經霜雪未泯千秋俠義風。”鎮里樊家大院的這副對聯,或許正是古鎮的真實寫照。
不過,4年前的古鎮還是一片蕭疏景象。為了推進濯水的城鎮化建設,當地規劃了以恢復老街、發展旅游為重點的城鎮化路徑。但是,項目在建設之初就遇到了資金問題,農業銀行重慶黔江分行的“綠色家園”城鎮化貸款信貸產品及時地幫助當地解決了資金難題。農業銀行重慶黔江分行行長陶明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濯水古鎮是農行全力支持的全市4個示范小城鎮之一,黔江農行貸款5000萬元支持了古鎮建設。
重慶是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同時,也是一座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并存,三農問題突出的直轄市。為了縮小重慶的城鄉差距,近年來當地加快推進了縣域城鎮化建設的步伐,包括黔江濯水古鎮修復、秀山物流市場、開縣東部新區、銅梁縣路網建設、大足玉灘水庫等一批批縣域和農村基礎設施即將竣工或已投入使用,在這其中,重慶農行發揮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秀山縣城基礎設施和物流園等這幾年的快速發展,都要得益于農行的大力支持。”秀山縣王木林副縣長對此深有感觸。
農業銀行重慶分行行長馮建龍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為加大支持農村地區城鎮化建設,農行重慶分行緊緊圍繞縣域市政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以及城鄉統籌示范鎮建設開展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截至目前,“綠色家園”信貸品牌的農村城鎮化貸款投放總額已超過100億元。
“現在,重慶市每個區縣的基礎設施建設中都有農行的身影,黔江濯水古鎮、大足龍水湖等一批小城鎮在‘綠色家園’貸款的支持下率先發展;城口巴山、白果坪電站,鴻源水力,云陽蓋下壩電站,巫溪金盆電站等一批水力發電項目獲得了近60億元的貸款支持,現在正源源不斷地將清潔能源輸送到千家萬戶。”馮建龍說,由于在推進重慶市農村城鎮化中作出了積極貢獻,農行重慶市分行得到了重慶市委、市政府的表彰,作為唯一一家金融機構,連續兩年獲得市政府“城鎮化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自2008年3月正式啟動服務三農改革試點以來,特別是2010年以來,農業銀行重慶分行從組織架構、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等各方面入手,建立健全了三農金融事業部制運行體系,形成了“1會+3部+5中心+21縣支行”的三農業務管理架構和組織體系。
重慶農行還緊貼縣域經濟,遵循特色發展、錯位發展的規劃,創新了“一行一品”發展模式,集中扶持縣域農業做大做強。
“根據重慶各縣的主要資源和特色產業,下轄21個縣支行分別繪制了《服務三農金融生態圖譜》,描繪了各縣的主要資源和特色產業詳細的分布圖,各縣支行按圖索驥制定服務‘三農’三年發展規劃。在工作措施上,以點、線、面相結合進行推動。”馮建龍介紹說,點上,以支持國家級和市級龍頭企業為主,截至目前,已支持的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覆蓋率近70%;支持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覆蓋率近50%。線上,重點推進黔江烤煙“金色經濟帶”、長江三峽柑橘產業“橙色經濟帶”、銅梁蔬菜產業“綠色經濟帶”等。面上,鼓勵各地結合當地農業比較優勢,依托農業產業化項目,積極支持大量的規模種養大戶以及“公司+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戶”等模式下的散小農戶。
據統計,截至7月末,農行重慶分行涉農貸款余額達443億元,其中,農戶貸款達55億元,為重慶農業產業化發展壯大以及農戶增收致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與此同時,農行重慶分行依托惠農卡、電子自助機具等,加大偏遠山區的金融服務力度。截至7月末,農行重慶分行“惠農卡”發卡總量達246萬張,覆蓋全市常住農戶的53%;首創農村基礎金融服務方式,已安裝可以實現小額存取現功能的“惠農通”信息機8168臺,覆蓋重慶市全部行政村的70%以上,農村居民在足不出村情況下即可完成小額存取現和持卡消費。據介紹,按照三年規劃,重慶農行今年底“惠農通”布放總量達到10000臺,實現對全市8800多個行政村“村村通”的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