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企業正在把資金撤出中國,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擔憂。這可能會阻礙中國政府為促使經濟好轉而付出的種種努力。
央行周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7月中國國內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較上月減少人民幣38億元,表明中國出口企業不再將美元兌換成人民幣,部分投資者正在將資金抽離中國。
流入金融體系的資金數量減少意味著市場進一步吃緊,銀行想要放貸更加困難,中國政府想要推動增長乏力的中國經濟將更加不易。
分析人士指出,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不斷惡化的歐債危機、全球金融體系遭受的沖擊以及去杠桿化導致資金涌向安全資產,短期資本流出新興市場涌入美國。這些因素令中國經濟遭受了沖擊。
對美元的強烈需求也促成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重大轉向。今年年初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下跌了0.7%。分析人士說,許多中國公司正在選擇持有美元外匯收入,這使中資銀行購買外匯的規模減少。
花旗策略師賀偉晟說,企業對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減弱,所以他們持有更多美元收入,這個趨勢在未來幾個月不會改變。
資本外流也是導致中國資產價格下降的一個原因。上證綜指與去年同期相比跌了17%。房價也有所下降。資產泡沫的減少長期來看有利于中國經濟。但隨著政府把注意力放在促增長上,資產價格下降可能會挫傷投資者的信心和積極性。
據CapitalVue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中國企業的募資額同比下降了35%,同期新建住宅建筑面積同比下降了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