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研究表明,相對其他辦法來說,提高退休年齡和劃撥國有股份是操作上較為可行的方案
《財經》雜志(2012年6月11日324期)發表了由我牽頭的復旦研究小組的關于《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一文,同時發表的還有曹遠征牽頭的中國銀行(2.82,-0.01,-0.35%)研究小組的《重塑國家資產負債能力》一文。兩篇報告都研究了國家資產負債表所揭示的風險,并用不同的方法對養老金所面臨的財務風險進行了分析和估算。報告發表后,引起廣泛關注,我也接到了許多媒體提出的問題。對有關媒體提問,我現在一并回答如下。
記者:您所牽頭的研究報告中說,“如果不發生任何改革,我國養老金的統籌賬戶將給財政造成巨大的負擔:與GDP的規模比較,在不改革的情況下,養老金缺口到2020年將達到0.2%的GDP,到2050年達5.5%的GDP。
今后38年累積,養老金總缺口的現值(用名義GDP增長率作為折現率來計算)相當與目前GDP的75%。”
能否解釋一下你們對養老金缺口的算法?
馬駿:我們用的年度養老金缺口是指統籌帳戶養老金的收支缺口,定義為當年養老金帳戶的繳費收入和其他收入減去當年養老金支出。其他收入包括了目前政策下的財政補貼和養老金節余的投資收益。在一段時間內的累計缺口的現值指的是這些年份內每年養老缺口折現后的加總額。
我們的計算使用了兩個模型。首先是一個人口迭代模型,在目前的人口結構、假設的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基礎上,估算出未來不同年齡段人口的數量,并在此基礎上估算出繳費人數和養老金覆蓋的人數。然后,用一個養老金收支模型來計算每年的收支缺口。這個收支模型中,除了從人口模型取得的數據之外,還要考慮到許多參數,如經濟增長率、通脹率、工資增長率、養老金覆蓋率(分老人、中人、新人)、養老金遵繳率、養老金投資回報率、目前政策下財政對養老金的撥款、社保基金理事會將來可以為統籌帳戶提供的資金、統籌帳戶對個人帳戶的欠款等等。
對不改革情景(即假設退休年齡、養老金覆蓋率不變,沒有國有股份向社保的劃撥)進行模擬,我們得出了養老金缺口將不斷增大并將最終不可持續的結論。
記者: 據6月14日經濟參考報報道,“最新發布的研究報告《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預測,到2013年,中國養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億。”而我查看了財經網發表的該報告原文,http://magazine.caijing.com.cn/2012-06-11/111886697.html,并沒有上述內容。請問,“18.3萬億缺口”是你們得出的結論嗎?是如何計算得出的?
馬駿:18.3萬億缺口不是我牽頭的復旦小組的研究結果,也從未在我們復旦小組的報告《化解國家資產負債中長期風險》的報告中出現。不知道為什么經濟參考報記者會如此錯誤報道。估計該記者是采訪了中行的研究員廖淑萍得到的數據,應該是中行小組的研究結果。根據中行小組在《財經》發表的《重塑國家資產負債能力》一文中的圖7,他們對養老金缺口的定義為養老金未來責任減去養老金累計額,這是類似于養老金的隱形凈負債的概念,不是一個流量的概念。關于他們使用的具體計算方法請咨詢中行研究小組。
記者:養老金的缺口主要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馬駿:
我們計算的養老金收支缺口的來源主要包括兩個因素。一是轉軌成本。轉軌成本是由于養老金體系從單一支柱(現收現付)向多支柱(現收現付+個人帳戶)轉型的過程中,現收現付支柱的部分繳費已分流到個人賬戶,但現收現付支柱仍要繼續向養老金領取者中的老人和中人支付所承諾的退休金而出現的收支缺口。
二是老齡化導致的缺口。
老齡化的一個主要特點是,由于人口生育率大幅下降會導致了人口總扶養率的上升。比如,在人口結構還相對年輕的現在,三個勞動年齡的人繳納的養老金用于支付一個老人的退休金;但到2050年,由于撫養率的大幅上升,只有一個勞動年齡的人的繳費來支付一個老人的退休金,如果還要保持目前的養老金覆蓋率(即養老金水平與平均工資之比),肯定就會出現很大的收支缺口。
記者:你們的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養老金收支壓力起初主要來源于轉軌成本;在中長期內,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導致養老金收支缺口的更為主要的因素。請問,轉軌壓力有多大?
馬駿:根據我們估算,轉軌成本在今后15年左右的時間是養老金收支缺口的主要來源。15年之后,由于老齡化(老人扶養率上升)導致的養老金收支缺口開始成為主要原因。從今后38
年的累計數的現值來看,轉軌成本和老齡化所導致的收支缺口大約各占35%和65%。
記者:如果養老金缺口不能及時彌補會有哪些嚴重后果?最壞的局面會怎樣?
馬駿:長期來看,養老金的缺口如果不能通過改革養老金體系來彌補,則會造成很大的財政負擔,導致財政赤字高企,最終出現政府債務不可持續的問題。在出現債務危機的國家,如果國家對債務違約,資本市場就會對其關閉,經濟出現衰退,失業上升。也有些國家被用印貨幣的辦法彌補赤字,會造成通貨膨脹和貨幣貶值。
記者:你們的報告還指出,在模擬計算的基礎上,提出提高退休年齡7歲和將80%的國有股份劃撥給社保體系的建議。目前,延遲退休在國內的討論非常熱烈,網友的反饋以“不贊成”居多,在您看來,延退是最合適的“解決養老金虧空”的辦法嗎?另有他策嗎?
馬駿:我們的模擬發現,如果逐步劃撥80%的國有股份到社保系統,并在2020-2050年間提高平均退休年齡7歲,將能使我國養老金賬戶累積結余持續約三十年;到2050年,年度養老金收支也將保持基本平衡。也就是說,這兩項改革能基本解決中長期養老金缺口問題。為保證國有資產能可持續地支持養老金體系的運行,我們在模擬中假設社保體系只使用這些國有股每年分派的紅利(股息),而不變現這些股票本身。
老百姓不贊成提高退休年齡是世界的普遍情況。但是,幾乎所有嚴重老齡化的國家最后都提高了退休年齡也是無法回避的事實。目前許多發達國家都已經進入政府債務危機或債務危機的邊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與老齡化相關的社會保障支出(包括現收現付的養老支柱和醫療、長期護理等成本的大幅上升),表明在這些國家中即使退休年齡提高到了60多歲(許多已經在62歲左右),養老金還是會入不敷出,這些國家的退休年齡還將繼續提高,很多要上升到67歲。
從理論上講,要彌補中國的養老金缺口,除了提高退休年齡和劃撥國有股份以外,還可以考慮提高稅收、發國債、賣彩票、降低養老金支付標準、提高投資回報率等辦法。但是,大幅提高稅收會嚴重抑制經濟增長,也會面臨許多反對聲音;大量發國債最后會導致債務危機;發彩票來籌資只是杯水車薪;中國的養老金支付標準相對平均工資來說已經在逐年下降,如果繼續大幅下降,會出社會問題;最后,提高投資回報率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金融體制進行深刻的市場化改革。結論是,解決養老金問題不存在無成本、所有人都同意的方案。另外,多數人同意的辦法對財政可持續性來說未必是最好的辦法。我們的研究表明,相對其他辦法來說,提高退休年齡和劃撥國有股份是操作上較為可行的方案。
另外,從動態來看,我國退休年齡的提高是合理和必要的。1980
年至2010 年期間,我國預期壽命平均每五年上升約1
歲。根據聯合國人口署的預測,中國預期壽命提高的趨勢在未來幾十年內仍將持續。預期壽命的增加,說明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大幅改善,從客觀上給予了提高退休年齡的很大空間。我們建議的是從2020年到2050年間,每隔五年提高提高平均退休年齡一歲(當然男、女的提高速度可以有所差別)。即使如此,到2050年,我國的平均退休年齡也只是接近目前發達國家的平均退休年齡。
記者:有的學者認為,幾乎所有國家都會存在養老金缺口。由于模型預測的假設條件是會發生變化的,尤其是出現較大的制度或政策變革時,缺口就會出現很大變化,所有國家都有能力解決可能出現的缺口。您如何評論?
馬駿: 我們完全同意養老金問題是全球所有面臨老齡化國家要應對的共同問題,但并不因為是共同問題它就不成問題了。如果不及時對應,未雨綢繆,問題越積越大,最終就可能被迫以危機方式來解決。我們之所以做了許多改革情景的模擬,也是為了判斷哪些的改革可以最有效地避免危機方式的解決。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因為70年代初開始實行的一胎化政策,中國的老齡化的進程要比許多國家快得多,因此由于老齡化帶來的對養老金的壓力也比許多國家來得更大。
(作者系徳意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