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4-20 作者:余豐慧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到2015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將下降到66%,總撫養比上升至51.6%。“從靜態數據來看,中國人口紅利的窗口即將在2015年關閉。”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學研究會會長熊必俊說。他建議,中國從現在開始研究退休年齡延長的問題,建議退休年齡延長5歲。 據了解,2011年15至64歲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自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為74.4%,比2010年微降0.1個百分點。而根據專家測算,從2013年開始,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總數將開始下降,這是中國人口紅利開始結束的重要信號。到2015年,中國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將下降到66%,總撫養比上升至51.6%。 另一個事實是,近幾年我國勞動力供給出現了一些問題,集中表現在年年鬧用工荒,這種市場力量作用已經使得我國勞動力價值直線上升,用工薪酬不斷上漲。已經迫使一些外資企業將工廠搬離中國大陸,在東南亞尋求低薪勞動力市場。廣東東莞就尤為突出。 美國非營利機構公平勞工協會最近對富士康進行調查,調查報告中列舉富士康存在數十樁嚴重違反勞工權利的行為,以筆者看,這不僅是一個用工待遇薪酬和用工環境的表面問題,實際上預示著中國經濟的一個大轉型、大調整,預示著許多類似富士康一樣的代工企業面臨的新挑戰。 筆者認為,中國勞動力紅利終結是個好現象。本來我國勞動力成本大幅低于世界各國,很多出口型企業以及許多其它類型企業都是依靠勞動力低廉賺取利潤的,一定程度上存在剝削勞動力的情況。同時,也是我國分配制度嚴重不合理的表現。勞動力紅利消失對于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不可否認,勞動力紅利消失對我國經濟特別是用工企業會造成一定影響。但是,延長退休年齡不是最佳應對之策。因為,我國13億人口決定了勞動力總體過剩狀況沒有改變。目前的用工荒不是勞動力供給減少造成的,而是勞動力待遇過低、用工環境過差造成的。只要薪酬上去,勞動力供給就會增加。如果依靠延長退休年齡勢必造成與就業適齡人員爭奪就業的狀況,剝奪適齡人員的工作機會,極有可能出現一支失業大軍隊伍,甚至影響到社會穩定。因此,延長退休年齡應對所謂的勞動力紅利消失不可取。 應對勞動力紅利消失的最佳措施是,加大經濟轉型,迅速采取得力措施,啟動內需,刺激消費,將國內消費潛力挖掘出來,用中國消費潛力最大的市場代替勞動力紅利消失失去的吸引力,這才是中國經濟的最佳選擇。作為國內代工企業一定要盡快創造自己的自主品牌,加大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力度,通過提高勞動力效率替補勞動力成本上升失去的競爭力。最為關鍵的是,通過大幅度提高勞動力待遇,提高工人薪資,調動勞動力積極性,把勞動力吸引到生產領域。 當然,對于科技人才、專門專業人才等可以采取靈活的用工制度,如返聘使用等。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