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10-19 作者:胡飛雪 來源:上海證券報
|
|
|
 |
作者:(美)彼得·D·希夫 |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彼得·D·希夫和安德魯·J·希夫合著的《經濟為什么會崩潰——魚、美元與經濟學的故事》,目標讀者主要是美國人,是要為美國的后代子孫們敲警鐘。而我認為,這本書其實對國人也極有意義。
人類走出動物世界自然狀態,跨入經濟社會發展史的大道,發端于勞動工具的發明、創造與運用,可以說人類掌握的勞動工具越多越復雜,經濟的社會化發展程度就越高級越文明。本書第一章“一個好點子出爐了”就是從先民制造工具開始切入正題的。從前,有三個人——艾伯、貝克和查理——他們住在一座地處熱帶,環境嚴酷的島上,只有魚可供他們食用。經過了足夠長的時間,艾伯開始動腦筋,決定冒著挨餓的風險,用一天時間摸索、編織一張網。幸運的是,艾伯成功了,捕魚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倍甚或更多倍。從那時起,艾伯有了剩余、儲蓄。而這便構成了他的資本。
努力使有限的資源(每種資源都是有限的)產生最大的效益以盡可能滿足人類的需求,這就是經濟這一概念最簡單的定義。工具、資本以及創新都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牢記這一點,就很容易理解經濟增長的原理:找到了生產人類所需物品的更好方式。不管一種經濟最后變得多么強大,這個原理是不會改變的。
但不幸的是,某些人的經濟操作方式卻變了。
艾伯的后代先后變成了企業家和銀行家。在第二章中,作者引用亞當·斯密的經典觀點說,艾伯的成功產生了正外部性,“雖然艾伯從來沒有刻意使他人受益,但他的資本無疑幫助了島上的所有人。”當然,說“從來沒有刻意”只能是過去式,事實上,在艾伯率先富起來了以后,在探索更好地幫助他人與他人分享成功經驗和勞動成果的過程中,他就變得“刻意”了,于是也就產生了經濟學意義上的金融思維。這種改變本身并不是壞事,糟糕的是,人類經濟在被信用金融和職業政治玩家以及深諳世故的經濟學家主導、掌控、干預之后,開始麻煩不斷、危機頻頻了。
在第六章“現實鏈接”中,作者指出,銀行家伙同政府中人,經濟學家迎合銀行家,政府中人引導工商人士,高舉凱恩斯主義的大旗,制定法律,向某些貸款種類和人群傾斜,擾亂了信貸市場,還通過另一種更加根本的方式影響信貸流動:操控利率。過去98年來,美聯儲一直在制定基準利率,而美國整個利率結構就是建立在基準利率之上的。美聯儲之所以擁有這一權力,據稱其理論基礎是:美聯儲的經濟學家可以運用集體智慧,推算出特定時段最理想的利率水平,從而使經濟正常運行。但本書兩位作者顯然不贊同、不支持美聯儲的權力和理論,他們認為美聯儲機制有兩個致命缺陷:一小撮人并不比數百萬獨立決斷的民眾(或者叫“市場”)更清楚什么是恰當的利率水平。美聯儲不產生儲蓄,也不會因為貸款而發生損益。積累儲蓄的是民眾,銀行能否獲利取決于自身的管理水平。美聯儲的決定基于政治考量而非經濟因素。謀求連任的總統往往鼓吹更低的利率,并對美聯儲施壓。美聯儲決策者自然希望自己被看成拯救經濟的好人,而不愿被當作將經濟推向低谷的吝嗇鬼。與政治勢力不對稱的儲蓄者卻沒有形成有組織的利益集團,沒人聽取他們的聲音。正反力量的陰差陽錯,遂使美國長期處于低利率狀態,而低利率鼓勵刺激借貸、制約打壓儲蓄,久而久之,使美國由儲蓄者的國家異變成了借款人的國家。
20世紀70年代,美國服務業從業人員和產值超過了制造業,到2000年,金融業從業人員和產值又超過服務業,分魚和吃魚的超過了捕魚的,而它之所以能長期借錢度日,而且還過得相當優裕滋潤,端在于這個世界具有充裕的“徒手捕魚”的人力資源,和源源不斷的市場供應,這種謀劃不能不叫人佩服美國人很精明。但美國人心里也清楚,一個人、一個國家不能永遠靠借錢度日,別的經濟體也不會永遠供他吃免費午餐。所以筆者細讀本書有關美中兩國經濟體的描述和闡釋,得出結論:美國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的問題。中美長期的、龐大的雙順差這種畸形經貿金融結構是不可持續的。
中美關系內容豐富復雜,而本書卻對之作了簡化描述和闡釋,即中國捕魚賣給美國換取美國紙幣美元、美國支付紙幣美元換取中國真魚。筆者的看法是,中美關系固然是多重的,但只有經貿金融貨幣關系才是核心主軸,或者說是主要矛盾。本書只談中美經貿金融貨幣關系并不失于簡單化。相反,是抓住了要害。
北歐袖珍小國冰島原始住民也以捕魚為業謀生,后來他們學發達國家大玩金融金錢游戲,結果金融海嘯一來,就把他們的金融海市蜃樓沖垮了,很多人只得重操“徒手捕魚”的舊業。建在沙灘上的房屋難以久存,建在巖石上的大廈才會屹立不倒。正如數學原理不會因問題的大小而改變,基本經濟原理也不會因經濟體規模的大小而改變。人們常常認識不到這一點,部分是因為在儲蓄者和借貸人之間存在著很多層次的復雜權力責任義務人事關系,部分因為有人故意把水攪渾。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