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4日發布的50個城市主要食品價格數據顯示,7月11至20日,29種食品中有16種價格較7月上旬上漲。與上次發布數據相比,價格上漲的食品減少了7種,漲幅也明顯下降。商務部、農業部、新華社等機構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多數農產品價格仍小幅上漲,漲幅有趨緩跡象。 自國家統計局發布的6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創下三年來的新高,不少機構預計年內6.4%的CPI漲幅已經見頂,下半年物價有望回落。 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表示,無論是生產資料價格還是消費品價格漲幅逐漸趨穩。從歷史經驗看,本輪物價上漲臨近拐點。他預計,由于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有明顯回落,貨幣緊縮政策在持續作用,國內重要商品供給有保障,下半年物價形勢比上半年要樂觀。 雖然下半年物價形勢稍顯樂觀,但農產品新舊漲價因素交織在一起,還是暗藏很多不確定性。新漲價因素包括前期漲幅較小或者價格下降品種的“補漲”。 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秦富表示,盡管糧食豐收,但由于肉價大幅上漲,玉米等糧食需求增加,加上成本居高不下,價格還有一定上漲空間。 另外,由于國家的調控政策,前期一些農產品價格上漲在終端食品上體現得并不明顯。隨著原料成本的持續增加,食品企業的提價沖動愈發強烈。農產品價格上漲正密集向終端市場傳導。分析人士認為,如果這些產品的漲價引起連鎖反應,通脹高企還會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