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李莊大門 |
千百年來的中國,傳統的農業社會形態一直在東西跨越5000多公里,南北相望也是5000多公里的廣袤的國土上延續。邁入21世紀,在東北到中西部的大多地域,仍然還是農民“當主角”,農業“唱大戲”。
河南省輝縣市孟莊鎮南李莊,這個普普通通的村子,在人們的心中始終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社會、完完全全的農業經濟、確確實實的農民家園,一派古樸的田園牧歌風光。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初夏時節,記者采訪來到豫北太行山村孟莊鎮南李莊,這里不只有田園牧歌,更有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走進了現代化的生產車間,享受到城里人的福利待遇,全村農民戶戶都住上了“疊加別墅”,過上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實現了中國農民綿延幾千年的夢想。
河南孟電集團在企業經濟發展壯大中,堅持工業反哺“三農”,與農業、農村、農民互動,讓農民分享企業改革發展成果。孟電集團投入2億元建設南李莊新社區,譜寫的支持新農村建設英雄序曲,演化為轟天作響的創先爭優交響曲,在中原廣袤的田野與太行山林中回蕩。
一位省領導同志羨慕地說,要把戶口遷到南李莊了!
孟電給俺折舊宅,
不拿分文住新房。
美麗別墅是我家,
農村不比城里差
……
今年春節的太行山村南李莊,一片歡歌笑語。
南李莊社區落成典禮,慶祝全體村民順利回遷儀式正在舉行。社區一棟棟紅黃相間、造型別致的樓房鱗次櫛比,用大理石鋪成的廣場十分開闊,社區道路平坦寬闊,廣場周圍、路兩邊除了草坪,還栽上了竹子、大葉女貞等綠化樹,照明路燈、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整個社區非常整潔漂亮,充滿了現代城市氣息。
走進居民家中,每戶都是兩層一體230平方米的“疊加別墅”,配套60平方米地下室。南李莊村民說,今年春節前,全村351戶農民每戶無償住進了一套疊加復式住宅樓。新村規劃有停車場、衛生室、活動中心、幼兒園等,天然氣、暖氣、有線電視、寬帶入戶,市政配套設施跟城里一樣齊全。改善了居住環境,提升了生活質量,滿足了普通農民對現代生活的需求,孟電集團在老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共產黨的崇高形象。現在南李莊村成為河南新農村建設的一道風景,來參觀學習的人很多。
當天恰逢社區居民鄭玉林迎娶兒媳婦,這個47歲的純樸農民滿懷喜悅地說:“社區的每一套房子市場價格都在70萬元上下,要想靠俺種地建成這樣的房子,全家不吃不喝也得20多年!”
據南李莊村委會主任段繼富介紹,孟莊鎮南李莊村位于輝縣市南部郊區,有村民351戶、1200余口人,耕地320畝,村莊舊址占地160余畝。南李莊雖地處城郊,但民居散亂,環境和民房質量較差,村內道路坑洼不平,污水橫流,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60%以上的房屋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所建。
2010年,為從根本上改變南李莊村的落后面貌,集團董事會決定出資2億元,為351戶村民每戶無償建造一套270-290平方米、具有34根防震柱的疊加復式別墅。當年4月拆遷工作開始,5天時間整村拆遷完畢。孟電集團每月為每戶群眾發放周轉用房補助金300元,一次給付6個月。
孟電集團總經理范海濤專門從北京請專家設計房屋樣式,還充分聽取村民代表的意見,為每戶增設60平方米的地下室,并提前規劃了3000多平方米的休閑廣場、15800平方米的公共綠地、垃圾處理站、公共停車場等各種配套設施。2010年11月2日,58棟樓房全部建成,共完成投資1.3億元。拆遷用時之短、建設速度之快,全國領先,實現了“當年拆遷、當年建設、當年入住”的目標。
村民王美激動地說:“咱農村人蓋個房可真不容易,不說錢花多少,累得你脫層皮!這新房寬敞、結實,上下兩層五間臥室,還有客廳、廚房、衛生間,住進來,連俺孫子都不用再蓋房了!”
一排排整齊坐落的別墅,一群群花園式新居,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吸引了人們的眼球,這是農村嗎?這么漂亮的房子,我們能去買一棟嗎?
一位新鄉市民更是開玩笑說,早知道南李莊村民能免費住上這樣的別墅,我年輕的時候就該嫁到南李莊,現在也就不用為房子發愁了,羨慕之情溢于言表。
一位省領導同志到輝縣市調研創先爭優活動,聽到南李莊村新農村建設的情況后,他興奮地說:“早知道南李莊老百姓不用拿錢,就能住上這么好的新房,我就把戶口遷到南李莊了!”
發展企業不忘農民,孟電永遠的莊戶情結
南李莊村民不會忘記,2008年2月,孟電集團黨委書記范海濤被組織任命為南李莊村黨支部書記。為加快該村經濟社會發展,孟電集團先后投資50余萬元為村里打深水井,解決了群眾飲用水質量問題;投資13萬元為村里修路,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出資6萬元建成了健身活動場地,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出資8萬元,支持村民參加了養老保險。
“離開了原來的黃土地,住在了疊加別墅里,干活就在孟電區,如今,俺這鄉下人也變成了城里人。”大多村民們掩飾不住高興地對記者說,“我們沒有坐地被城鎮化!”
孟電每個企業都需要一些企業為它配套,同時,需要許多人為它從事產品生產之外的服務。這又使大批農民幾千年的身份改變。
村干部自豪地告訴記者;“現在呀,不論男女老少,只要你想干活,都會有適合你的活干。就是不識字的文盲,也可進廠打掃衛生嘛!”
村民記得,孟電集團每天需“吞吐”原材料、水泥兩萬多噸,需用車輛6000多部,以每車3人計算,創造了近兩萬個就業崗位;孟電投800萬元修通孟莊至常村的公路,帶活了沿線的運輸業、餐飲業、維修業,帶動了一方致富。一人富,不算富,讓大家共走富裕路,才是所有孟電人的心愿和目標。周邊群眾都說:“我們脫貧致富靠孟電,掙錢靠孟電,奔小康更靠孟電。”
范海濤介紹說,南李莊400間門面房全留作村集體財產,除可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外,每年光租金收入可達400萬元,為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同時擬建設建材市場、蔬菜市場、物流倉庫等,預計每年還可讓村民增收300多萬元。社區居民有工作能力的進孟電集團工作,體力弱的到倉庫干活,讓大家的錢袋子盡快鼓起來。
孟電集團讓昔日的“泥腿子”變成城里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過上同樣文明幸福的生活。破解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統籌協調發展遇到的諸多難題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宛如一部激越雄渾、高潮迭起的交響史詩:“十一五”的華彩樂章余音未了,“十二五”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統籌協調發展的優美旋律已在這里悄然奏響。
輸血造血并重,給力新農村建設后備人才
出巨資為南李莊無償建社區,是孟電集團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一個縮影。
與孟電集團毗鄰的小蒲水村,曾是出了名的貧困村,全村沒有一家企業,村民人均收入不足其它村的一半。孟電集團幫其籌建水泥廠,使這個村很快步入了小康村的行列。
“現在的生活水平,在10年前連想也不敢想。”村民李祿增的家是兩層樓,200多平方米,彩電、洗衣機、電飯鍋、洗衣機、飲水機、摩托車、轎車等家用電器和現代交通工具一應俱全。
1997年,孟電出錢出工出技術,幫小蒲水村建起了蒲東水泥廠。水泥廠投產后,昔日死氣沉沉的小蒲水村頓時熱鬧起來,全村汽車、拖拉機等運輸車輛一下增加到130多輛。李祿增就是那時購進了一輛三輪車,為水泥廠搞運輸。現在,他家已經擁有5輛運輸大卡車。國家關閉立窯水泥政策出臺后,蒲東水泥廠被依法關閉,孟電集團又招收該村幾百名村民進廠務工,有運輸車輛的,可以繼續為孟電搞運輸。小蒲水村富起來了,全村多數村民都蓋起了樓房,不少人家買了私家車。
受惠于孟電的,不僅是小蒲水村。附近的南陳馬村,村內道路年久失修,群眾出行極為不便,孟電集團出動鏟車、挖掘機為該村修通道路后,老百姓都說這是一條富裕路。孟莊鎮的后李固村和路固村等幾個村,常常邀請范海濤為他們上黨課,孟電集團運用企業經營的成功經驗、理念和優勢,為村黨組織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建言獻策;發揮企業在市場信息、人才技術和資金等方面的優勢,幫助農村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富村強企,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為了給新農村建設培養造就后備人才,孟電集團出資80萬元建立“新鄉市村級后備干部培訓基地”,計劃出資400萬元,通過3至5年的努力,協助組織部門為新鄉市3200多個行政村每村培養1至2名后備干部。每期學員在孟電集團接受為期一個多月的培養,由孟電集團提供食宿、外出參觀、學習、活動等經費,并組織其參加企業生產勞動。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范海濤多次應邀為他們上黨課,董事長范清榮多次詢問、落實學員的學習、活動及食宿情況,同時要求集團各部門配合,提供盡可能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支持,確保活動取得實效。目前,1000多名后備干部已經在孟電集團培訓后結業回村,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骨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