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拿著充滿了估值模型、繁瑣公式和大量數據的研究報告,你認為自己接近于公司的真實嗎?當投資報告會上,西裝筆挺的分析師大談公司價值的時候,你認為他接近于公司的真實嗎?當諸如“中金公司、安信證券、招商證券、華泰聯合”等名字出現在你面前的時候,你是否對他們的研究所充滿了敬意和信任? 這些問題,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對不起,下一個悲劇可能出現在你身上。 近期在綠大地、雙匯發展、寧波聯合等一系列公司身上,券商分析師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詮釋著這個行業丑陋的一面,而我們發現,券商分析師由于扮演市場觀察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身份,原本應該堅持公平、公正、客觀的調研已經逐漸發生異變,并有愈演愈烈之勢。 導致這種異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研究所主觀利益的訴求,亦有分析師個體難以扭轉的行業之風,這種種因素構建了當下分析師的生存環境。某行業分析師近日在其微博上套用當下的流行語發出“分析師傷不起啊,傷不起!”的感慨,勾勒出其復雜而又略顯無奈的心態。
“金手指”還是“莊托”
對于普通投資者而言,某種程度上,券商研究報告意味著“投資風向標”,幫助其發掘上市公司的價值;對于券商研究所而言,由于其市場觀察者和參與者的雙重身份,原本應該堅持公平、客觀、公正的調研卻在逐漸發生異變。近段時間以來,中國寶安[19.22
-5.74%
股吧]、寧波聯合等一系列由券商研究報告的獨立性和真實性引發的爭議,再次把券商研究所和分析師推到了風口浪尖。 在眾多券商研究報告的鼓吹下,以中國寶安為首的石墨烯概念股上演過一波瘋狂上漲,而正當炒作進入白熱化階段,上市公司又跳出來澄清稱“沒有石墨礦”,此后相關概念個股紛紛回落,令眾多跟風炒作的散戶損失慘重。“我就是看了券商的研究報告才追進去的,沒多久就被套牢,現在才知道是被忽悠了。分析師的話還能信幾分?我是不是只能自認倒霉,就當花錢買教訓?”股民老張向記者發出了這樣的抱怨。 據了解,目前已有20多名因被券商研究報告“忽悠”而虧損的投資者準備起訴國泰君安、平安證券、湘財證券和信達證券等多家券商,然后更多的股民只能默默把苦水往肚子里吞。這不禁讓記者想起2007年齊魯證券發的“中石油能上100元”的研究報告。當時那篇激情四射的文章忽悠了多少股民暫且不論,但也讓人認清了一個事實:研究報告就是一個巨坑,看看就可以,千萬別往里跳。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就是“傷不起啊!” 研究報告嚴重失實,券商分析師們的公信力首當其沖遭到質疑。到底是誰在干預他們的言論自由?他們是被機構綁架了嗎,還是根本就是合謀者?他們是金手指,還是莊托?他們背后的券商研究所,種種在研究與自營之間串通合謀、操縱市場的行為,亟待監管部門的重視。
吝嗇作出“賣出”評級
如果大家平時看研究報告比較多的話,不難發現,幾乎70%的研究報告給的投資評級都是“推薦”、“買入”及“增持”,“審慎推薦”的占比約為20%,最差的也是“中性”,占比10%,幾乎看不到“減持”或“賣出”的身影。對此,一位券商研究員向記者坦言,“我們即使發現了上市公司的負面信息,也會采取一些巧妙的手法去規避,最差也就是給予一個‘中性’評級。” “市場都還有漲盤跌三種情況,概率每占30%。”一位私募人士這樣告訴記者,“很多時候應該對券商研究報告的評級進行降級看待,起碼也要打八折。”的確,目前業內已形成了降低一級看報告的共識:如果券商研究員對某家公司給出“強烈推薦”的評級,一般表示可以買;如果給予“中性”的評級,其實就意味著“賣出”。 表面上看,這種情況是研究員對投資評級的使用出現了偏差,究其深層原因,券商研究員受到利益捆綁,不愿意也不敢得罪上市公司和一些主流機構。此外,調研活動形式化、調研報告待價而沽等種種亂象,已逐漸成為行業的“慣例”。 不實地調研就寫報告,是造成研究報告水準缺失的首要原因。分析師是忙碌的,每周工作60個小時以上是他們的常態,不是在看報告就是在不停開會,因工作關系,有時候周末還要出去做講座,偶會還會上上電視。“一般稍有名氣的分析師都很難長時間沉寂下來仔細分析一家公司,更別說實地調研了。”一位曾長期任職于國內某知名券商的分析師對記者坦言。除了精力不足,資歷淺也是一個客觀原因。現在很多研究員都是大學畢業后就直接到券商研究所,根本沒有行業從業經驗。這樣一來,不少研究報告都是閉門造車,直接引用網上搜到的數據和結論,基本被上市公司牽著鼻子走,報告里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常識性的硬傷。 “這是行業通病,小券商很少受企業邀請,公司也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我們經常出去。缺少了實際調研數據,保證質量也就成了紙上談兵。”深圳一位小型券商的研究員向記者道出了自己的無奈。 然而,一份負責任的研究報告需要分析師親自到公司實地調研,要對行業及業內公司非常熟悉,如果公司有新項目投產、接到大訂單、收購兼并等重大事項發生,評估價值發生變化,需要更詳細數據的時候,還需要繼續追蹤調研。 投資者在支付傭金后,理應有權去享有真實可靠的數據。可真實的情況是,投資者經常被券商研究所“忽悠”,甚至淪為資本市場的犧牲者。某私募人士直言不諱:“有的研究報告就是資本市場利益鏈中的一環,是機構用來方便出貨的棋子。所以無論私募還是公募,我們對券商研報的認可程度普遍不高,最多只是參考其中提供的一些數據及邏輯,結論還得自己分析,選擇個股也需要親自調研。”
實地調研存貓膩
貓膩一:內外有別 公開的不是全部
目前國內賣方研究報告普遍分兩種:一種是券商內部自用以及供給特殊客戶使用的;另外一種就是應付外部大眾客戶所用的。一般要價高的調研報告就是帶有操作指導價值,也因此并不公開發布。為應付外部所發的研究報告不一定把真實的內容全部披露出來,這樣就導致“看多不做多,看空不做空”的情況時常發生。而據記者了解,某家大型券商,一份非公開的調研資料售價上萬。 “研究員實地調研后出具的研報的確存在一定的投資價值。其中會有一些訊息是關鍵點,這在報告里也會隱晦地點出。”某大型券商研究所機構銷售負責人這樣告訴記者,“但這并不是對所有客戶公開,而是要通過內部相關部門進行篩選,有選擇性地釋放給特定的客戶。這方面每家券商研究所都有相應的業務流程,研究員只管寫好報告,剩下的則進入了流水作業。” 而且券商研究員在撰寫研報的時候,對于哪些改寫,哪些不能提,自己心里是有譜的。如果由于撰寫的研報內容對所涉及的個股走勢造成打壓等影響,那么出具研報的研究員是需要承擔責任的。“這在圈內算是大家的一個共識。”某地產行業研究員如是說。 事實上,一般散戶在市面上看到的都是書面的券商報告,而實際上有些信息分析師通過電話或者郵件直接同基金公司聯系。例如,研究員對某公司出了“三個月目標價12元”的報告,但是在隨后調研中發現公司被低估,可以達到18元。研究員并不急于出報告,而是先將信息告訴基金公司,等股價漲起來后再出報告。
貓膩二:實地調研水分多
公開資料顯示,分析師在向機構或是散戶推薦股票時出具的研報,很多都并未經過對上市公司的實地調研,只是自己根據行業估值水平,結合估值模型作出的預判。去年8月,“超級細菌”概念刺激牛股聯環藥業[18.91
0.69% 股吧]連續多個漲停。起因是申銀萬國[3.59
1.99%]醫藥首席研究員羅鶄在盤中給各大機構發布“緊急利好”,隨后華泰聯合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錢曉宇也積極推薦。但冷靜過后不難發現,與醫學專家對“超級細菌”的專業分析相比,羅鶄對“超級細菌”的判斷漏洞百出。而錢曉宇的研究領域竟是與醫藥不沾邊的宏觀經濟和策略研究。而且聯環藥業證券部在接受采訪時還指出,“錢曉宇沒來公司調研過。”業內也傳出華泰聯合證券研究所副所長錢曉宇因推薦超級細菌概念股龍頭聯環藥業而被證監會調查,但華泰聯合內部人士當時就解釋道,華泰聯合既沒有自營盤,也沒有資產管理計劃,更沒有基金公司,這一傳聞純屬虛構,而事實究竟如何,恐怕只有主力資金和研究報告的作者自己清楚。 就算去上市公司實地開展調研,得出來的訊息似乎也并不可靠,一些知名券商研究員在調研中表現出來的不負責任,著實讓投資者感到心寒。隨著綠大地董事長何學葵3月17日的被捕,綠大地虛增資產、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等欺詐行為逐漸浮出水面。在中金公司、安信證券等知名券商在2010年11月給出60元的估值后,綠大地短暫上沖44元,隨后一路狂瀉,目前股價在20元附近徘徊。綠大地基本面嚴重偏離估值的背后,反映出券商分析師調研的“形式化”。據記者統計,2010年6月以來針對綠大地的券商研究報告共計8篇,實地調研的僅1篇。綠大地從預報盈利6000多萬到實報巨虧1.5億,前后時間相差不到半年,公司給出的解釋是云南的旱災導致,但這一說法一直被外界質疑,有接近綠大地的人士曾爆料,綠大地的基地都配備了自來水,旱災影響不太可能導致巨虧。唯一去綠大地進行實地調研的安信證券分析師盡管也對此抱有些許疑問,但其撰寫的研究報告所采用的基礎數據,也完全是來自于上市公司披露的數據,而不是來自于實地調查采集。 實際上,實地調研正逐漸變成一種集體娛樂活動。“實地調研有點像走過場,很多時候上市公司組織的調研都是花錢做公關,希望券商研究員寫好一點,董秘也不會將真實情況告知,所講內容也都是故意放出來用以抬升股價。”上海某券商研究所負責人坦言。
監管薄弱 防火墻形同虛設
把研究報告的失實都歸結于券商研究員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剖析其背后折射出的行業利益鏈條,市場缺少有效的監管才是關鍵。分析師誠然應該遵守自己的職業道德,不受各方利益因素的干擾,但堅持絕對獨立的判斷是很難做到的。除了要求分析師恪守職業操守,更理智也更實際的辦法,是管理層面在制度和規范方面予以健全和完善,為分析師提供更好的研究條件和生存空間。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外的投行內部的研究和市場操作有著非常嚴格的“防火墻”隔離,有比較規范的職能分工及風險的分離。實際上,目前在保證券商研究報告的獨立性的相關法律法規方面,并不缺乏。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暫行規定》明確規定,“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發布證券研究報告,應當……有效防范利益沖突,公平對待發布對象,禁止傳播虛假、不實、誤導性信息,禁止從事或者參與內幕交易、操縱證券市場活動。”上述規定還要求“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應當建立健全與發布證券研究報告相關的利益沖突防范機制,明確管理流程、披露事項和操作要求,有效防范發布證券研究報告與其他證券業務之間的利益沖突。” 而在《證券法》中,也明確規定,“禁止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服務機構及其從業人員,證券業協會、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證券交易活動中作出虛假陳述或者信息誤導。” “與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監管相比,對券商研究報告的監管還是個空白,除非涉及到內幕交易或者搶先交易。一些‘擦邊球’的做法,比如‘減持’評級中的潛規則,是沒有監管的,但這對普通投資者的影響卻比較大。”一位分析師發出這樣的感慨。 上市公司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券商也發表聲明稱,信息來自上市公司,不存在傳播虛假信息,那么到底誰在撒謊?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已有普通投資者的利益受到損害。這個時候,監管層不能坐視不理,必須站出來給一個權威說法,否則這場缺少裁判的“踢皮球”游戲還會繼續進行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