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期媒體關于國美之爭的報道中,一種解讀將此事件判定為國美未來是要做一家公眾公司還是回到家族化公司,甚至極而言之這是一場是要“帝制”還是要“共和”的紛爭。筆者認為,這其實是對國美事件性質的一種誤判與誤讀。這種情況有點像在以前的政治斗爭中,批判一個人的觀點做法時,最有分量的一頂帽子就是說他要“復辟資本主義”,殊不知“復辟”的含義是指被推翻的勢力重上臺,或指恢復舊制度或狀態,而中國并未曾經歷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回到一種并未發生過的狀態,感覺就像把喬治?威爾斯科幻小說《時間機器》變成現實一樣令人不可思議。
評價“帝制、共和”論是否屬誤判,先要搞清國美是一家什么樣的公司。
首先,從公司的產權界定來看,遠的不說,國美電器2004年在港交所借殼上市后,它毫無疑義的已經是一家標準的公眾公司。如果認為這次事件創始大股東是想把企業拉回國美上市以前,這種研判顯然更站不住腳。
其次,從公司的治理結構來看,從作為公司憲法的公司章程和相關管理制度的確立,到公司高管的聘用、公司決策與經營,在到相關的業務管理流程,國美已經具備了標準的公眾公司的治理結構
再次,從國美開放的財務管理,利用資本市場融資功能整合、優化行業資源配置等結果來看,國美是一家成功的公眾公司。
上述三點,是“帝制”企業永遠無法企及的,如果最終達成,則該企業已經絕非“帝制”。
如何客觀看待家族企業,是國美之爭硬幣的另一面。關于家族企業的定義,至今上沒有一個標準答案,美國企業史學家錢德勒給出了家族企業的定義是:“企業創始人極其家族成員掌握大部分股權,他們與經理人維持緊密的關系,且保留高層管理的重要決策權,特別是有關財務政策、資源分配、高層人員的選拔等方面!钡X德勒的這一定義至多是一個關于小型家族企業的狹義定義,因為這個定義無法概括目前所有大型國際化家族企業的生存狀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新一輪的家族企業創業潮形成,這些新的家族企業在保留家族對企業的控制權的前提下,通過引入現代企業制度和借助資本平臺將家族企業的發展提升至一個全新的高度,并由此帶動了老牌家族企業的發展。雖然隨著公司資產的迅速膨脹,家族的股權比例相對減少,但通過對創始股東控制權保護的制度設計,其對企業的控制權確絲毫沒有被削弱。沒有人否認這些企業的家族化性質。有研究認為,目前世界500強企業中大部分企業為家族企業,筆者未對此經過數據收集與分析,但國際連鎖零售業巨頭沃爾瑪家族的成功經營,充分顯示出了家族企業的巨大潛力。
這種國際上大型家族企業的生存狀態是賦予了家族企業廣義的定義。在筆者眼里,一家成功的國際性家族性企業應該具備下列條件:企業的創始股東經過艱苦創業和其膽識與發展戰略,迅速將企業帶至行業的領先高度;通過引進現代企業制度,在公司的產權結構和治理結構上和公眾公司并軌;通過對公司管制的制度設計,確保其對公司的控制權、主導權與決策權,并使其有序傳承,同時兼顧各方利益有關這的權益與利益,其確保公司的長約發展、永續經營和有序傳承。
這種“家族化”公司本身就是一種現代企業制度,既非“帝制”,亦非“共和”,而是“君主立憲制”,在創始大股東的參與下確保公司長治久安,同時確保全體股東利益的一種制約與平衡。這種制度有控制,有制約,有獨占,有分享。
中國民營企業其興也勃焉,經過30年發展,許多企業已長成參天大樹,家族企業的轉型與發展是許多民營企業家必須面對的重大問題,創業非易,守業更難,在守業中繼續創業,難上加難。需要找到有效的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