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私募基金經理們寫一本書的想法由來已久,不僅因為這個群體已經在中國資本市場中形成了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多元化的投資理念和投資風格的堅持下,我們的市場才免于淪為公募基金“一基獨大”的尷尬境地。當私募排排網創始人、深圳市金融顧問協會秘書長李春瑜提議為2008年的最佳私募基金經理們出版一本訪談錄時,我們一拍即合,立刻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 盡管在過去的十幾年間,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也借道信托方式成功實現了陽光化,但市場中仍然對私募基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解。因此,我認為有必要通過本書為中國私募基金正名。 誠然,中國私募基金業的誕生幾乎與20世紀90年代的股票一級半市場有關。所謂“亂世出英雄”,當時的市場無論是完善程度還是監管水平都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不規范行為和股價的可操縱空間,于是誕生了一個類似私募基金的群體,開始委托辦理理財和資產管理業務。當時,一些規模較大的類似私募基金的機構更多的是采取坐莊的方式,俗稱“莊家”。2001年以后,隨著4年的漫漫熊市,莊股陸續崩盤,早期的私募基金群體遭受了崩潰式的打擊。經歷多年的熊市洗禮后,價值投資理念開始成為市場主流。只有堅持價值投資的私募基金,才能在4年的熊市洗禮中生存下來。從這個角度說,私募基金是造就英雄的舞臺,但這樣的舞臺又是一個非常殘酷的舞臺,大浪淘沙下來的都是身經百戰的英雄。劍客終須刀下死,將軍難免陣前亡。誰又能說站立的是英雄、倒下的不是英雄呢? 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和此后中國證券市場長達兩年多的牛市行情,私募基金行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也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本土投資家。經過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的洗禮和考驗,我們欣喜地發現,與早期不規范的私募基金群體相比,當前中國主流私募基金群體已經趨于成熟,并且具備了抵御系統性風險的能力。與海外金融資本相比,中國本土私募基金可能在資金規模、技術條件、團隊配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他們表現出的寬廣的投資視野、成熟的投資理念、獨到的投資哲學、儒雅的投資文化已經不遜色于擁有百余年歷史的海外投資機構中的投資者。因此,他們也贏得了與國際投資人直接對話的舞臺。 海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被稱作“站在門口的野蠻人”,虎視眈眈地審視著投資目標,而目標企業則被迫使出“毒丸計劃”,最終落了個兩敗俱傷。中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則志在“同創偉業”,與被投資企業共同成長、創造財富。海外對沖基金制造金融衍生品,放大杠桿、牟取暴利,但市場稍有“黑天鵝”,便折戟沉沙、血本無歸。而中國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則深知安全比利潤更重要,堅信“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看市場潮起潮落,望天空云卷云舒。 如果說幾年前的中國私募基金還處在蟄伏中等待涅槃的狀態,那么,如今的私募基金已悄然亮劍,在更加廣闊的舞臺上指點江山。 《中國最佳私募基金之定價中國》一書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本書所采訪的人物都有著十多年的投資經驗,經歷過幾輪牛熊市的轉換。他們的果敢以及果敢之前的謀略、鋒芒以及鋒芒背后的執著,看似離我們遙遠,實則咫尺之近。不管是自己采寫還是閱讀幾位合著者的書稿,都讓我受益匪淺,也令我對中國私募基金行業的未來充滿信心。讓我們共同祝福中國私募基金的未來更加美好!
(《股市動態分析》副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