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不倒》通過一幕幕生動的場景描述,向讀者展現了金融危機后美國主要監管機構和投行的眾生相。雷曼是如何一步步地自斷生路,監管機構是如何在“政治正確”的牽絆下做出選擇,各大投行又是如何在人人自危的環境下力求自保,在這部作品中都有所涉及。作者試圖揭示美國經濟蕭條如何發展成全球金融危機的內在根源。
奇特的“大而不倒” 《大而不倒》不易讀。53萬字、600余頁、20小節、無小標題、沒有金融類圖書常用的黑體字突出重要觀點,讀者必須自行掌控閱讀線索,并將數百個主角和配角的復雜活動一一穿插起來。 《大而不倒》類似電影放映式,在一個個場景之間緊張切換;各場景中所展現的主要內容,是不同人物的思索與對話,勾勒出主宰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命脈的華爾街與華盛頓之全景圖像。當然,也得益于作者安德魯·羅斯·索爾金這樣獨具匠心的寫法,才能使金融危機及其復雜性,通過生動而多元、溫和而詭異、矛盾而“和諧”、淡定而躁動的復雜故事畫面,得以充分呈現。 顧名思義,《大而不倒》著眼于對2008年金融危機及其反思,討論了一個至今仍存巨大爭議的問題:大型金融機構究竟應不應該為其市場行為擔負足夠的責任,接受包括破產在內的市場選擇?篤信自由市場理論的經濟學家在這一點上的看法是一致的,強烈反對政府機構任何形式的救助行為,在他們的理論框架之中,救助誘發道德風險,并造成市場不公的危害性。 除此之外,美國主流經濟學家也深信,市場行為的風險,完全可以由市場控制。事實上,金融危機中的美國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也篤信。無論是《大而不倒》中,還是其自傳《峭壁邊緣》的回顧,他都坦承,他完全高估了華爾街對風險的認識能力和應對水平,低估了大型金融機構破產或面臨破產危險對一國乃至全球金融體系的震蕩程度。要知道,這樣一個高估和低估,在形式上由選民主導的美國,將產生不可控制的政治和社會風險。 正因為低估了風險及其震蕩,才造成亨利·保爾森為代表的美國政府在政策選擇上顧此失彼、左右為難。《大而不倒》一書中的前半部分,重點著墨描繪了亨利·保爾森及華爾街各路精英(包括雷曼兄弟掌門人富爾德),是如何因估計失當,而不斷錯失救援(自救)良機的。甚至可以說,恰恰由于有意規避“大而不倒”嫌疑,而放任雷曼兄弟破產,才造成金融海嘯徹底演變成一場難以控制的全球風暴,導致美國官方不得不跟隨市場形勢而被動投入,以拙劣的“添油戰術”,花費更大的代價,去救助問題更為深重的其他投行,從而形成了“大而不倒”的奇特現象。
誰來為金融危機買單? 雷曼兄弟掌門人富爾德在接受美國國會質詢時,抱怨稱,“每當我看到政府采取非常規錯失挽救系統內的其他公司時,就對政府沒有同樣對待雷曼感到無法理解”。富爾德是《大而不倒》一書中,除了亨利·保爾森之外“戲份”最多的主角,其狂妄、天真的行為特征必然會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說前面這番話,可能是發自肺腑的,但對于在是次危機中遭受更大損失的投資者及雷曼員工而言,又不能不說帶有矯情和為己開脫的味道。包括富爾德在內,華爾街的精英其實非常清楚,資產證券化及其衍生產品為市場注入活力、提供更廣闊盈利空間的同時,也加劇了其脆弱。《大而不倒》多處提到,華爾街的精英們根本無法準確掌握風險,分析工具和公式也幫不到這個忙。 很顯然,由深切厭惡政府干預市場布什政府,在不斷被動的應付市場危局的情況下,已經看到了金融體系及實體經濟崩潰的危險前景。最后,不得不動用他們本意絕不想使用的手段:2008年9月19日,亨利·保爾森宣布“問題資產援助計劃”(即TARP),美國政府提供大量擔保和直接購買缺乏流動性的資產;同時宣布對全國所有的貨幣市場基金提供擔保,“以阻止投資者繼續拋售手上的貨幣基金”。《大而不倒》一書對此評價說,“值得慶幸的是,在保爾森的問題資產援助計劃和考克斯的短期做空禁令推出后,美國政府最終控制了金融危機的蔓延。” 盡管如此,在亨利·保爾森們硬著頭皮救市過程中,美國國會兩黨的一些政客,利用拯救、救市行動必須國會批準的程序,以捍衛自由市場為名,從中摻雜私利,從而大大延緩了美國監管當局的效率。 談到這里,就無法回避造就“大而不倒”現象的本質:包括美國國會兩黨諸多人士以及曾經長期混跡于投行并親自操刀設計多款金融衍生產品的亨利·保爾森,還包括前面提到過的“倒霉蛋”富爾德,正是因為他們在過去幾十年間齊心協力廢除了約束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無序擴張的管制條款,為紛繁復雜的衍生產品開出經紀許可,才使多家大型金融機構一邊高歌猛進、一邊泥足深陷,挾裹了國家利益、公眾利益、全球投資者利益和行業公信———廢除管制并將自由放任最大化的政銀兩方,為“大而不倒”的后果兜底,有什么不對?
|